一个酒鬼

KOTA'S KITCHEN

本来应该老早写完的,然而整个周末都在为聚餐忙碌,自打开始有自个的好用厨房以后,外食少了不少,并且能大言不惭的说:我自个做的饭,味道真是完爆市面上绝大部分人均五六十元的餐厅。

然而总有那么些店是十分美味又无法超越的,你清楚的知道你不一定能买到一样的食材,买到了你也做不出那么美妙的效果,又或许是调味简单却又微妙,微妙在总有一种味道你抓不住店家究竟下了什么调料和食物本身产生了美好的化学反应,最后,哪怕是一道自己可以复制出来的菜,在进到这家店里吃到这样菜之前,你想不到原来食物是可以这样烹饪的。

KOTA’S 大概可以算是这样一家餐厅

 

其实知道kota’s倒是某日看到一个我非常信任的魔都美食家的推荐,她的推荐是“路过一吃”,但她的路过一吃在我眼里都是值得千里迢迢一去的店,在我默默的往“去上海要吃餐厅”的列表上加上了这家店后,突然有一日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热爱日料的朋友推荐了他。

“你去上海啦?”

“就在轮渡啊,刚开的。”

于是我第二天就兴冲冲的冲去了轮渡并且吃的十分感动,这样感动的状态维持了整整半年,在我最喜欢的咖啡师还没开店之前,去海边就妥妥的要去KOTA’S,其他餐厅连尝试都懒得尝试。

不过很奇妙的,就是那段时间,意外的大众点评上有不少差评(所以大众点评不能按照常规用法使呀)。

所以过了半年后,我和好友都觉得KOTA’S的水准意外的大幅下降了,并且由于一些原因去了趟魔都吃过了魔都店后,就觉得轮渡店更没意思了。

事实上几乎同样的时间段海边的某老字号居酒屋水准也大幅降低了,后来想想,大概是因为日资公司和日本人都从海边搬走了。

当然十分奇怪的是,好评率似乎上升了诶。

(并没有在吐槽什么,真的)

 

说这么多废话是为了表扬一下磐基的KOTA’S。

感谢磐基商务楼的一堆日资公司和他们的日本职员,莲花一带的居酒屋倒是始终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水平,离我住的地儿也还算近,有家店进了新酒就会想到我,而且一直很好吃,稍晚一些去,吧台除了我几乎都是喝酒聊天的日本大叔。

所以看到kota在磐基楼下开新店的时候,虽然一瞬间有些忐忑和犹豫,但想到他们楼上的日资公司和日本大叔们,还是果断的冲过去了,姑且试试也好嘛,反正有直达公交。

进到店里就看到台湾店长熟悉的莫西干头,立刻安心下来,吧台里站着烤串的大叔也是轮渡店的熟面孔,遗憾的是菜单上的东西还不够全,点了曾经熟悉的烤串们,还是怀念而美好的味道。

上等牛肉是切小块又刚刚好的熟度,咬一口全是肉汁;杏鲍菇烤的恰到好处,调味汁你知道他用了什么但是就是没办法在家做得一模一样;在遇到kota之前,我不知道烤过的牛油果如此美妙;牛舌Q却不会太老,大约就是有人说过的接吻的口感;煎饺拥有所有日式煎饺应该有的好品德,油多,皮脆,馅重口,但就是停不下来。

感谢随手君的抽奖抽中我去蹭饭,于是吃了一些一个人去大约会逃避的食物,比如狡猾的炸鸡块,外脆里嫩肉汁多,然而就是热量太恐怖,虽然和生啤真是绝配。以及发现菜单上多了曾经的轮渡店没有然而复兴路有的大阪风格炸串,肉大块且好,蘸酱酸甜宜人,虽然容易发胖,但有时候就是固执的想吃不健康的食物呢;还有炒饭,晚餐的时候绝对不会点主食的我,第一次发现炒饭还是意外的好吃的,虽然还是更爱烤饭团。可惜山药泥盖饭还没上架,山药泥的粘稠带着米饭的甜美,那才是真绝色。

 

话说回来,不好吃的东西也是有啦,比如青花鱼呢,就不要指望不是冰冻的了,毕竟不是不计成本的贵寿司店,反正我也不喜欢吃鱼;茄子不明白为什么不调味还要堆一堆木鱼花,于是稍稍有些苦和乏味;至于刺身,我个人是觉得去居酒屋吃刺身是见本末倒置的事,所以也没建议开吃姑娘点。一个人去的时候总是精准的避开莫名的食物,然而一群人的评价就要考虑到各方需求,并且由于大家拍拍拍的热情……很多食物错过了热气腾腾的,最美味的时刻。

 

总而言之,kota是家可以常去的店,值得一小时车程的店,可以一个人愉快喝酒,也可以和朋友聊天唠嗑的店,趁现在磐基还是日资公司集中楼的时候快去吧,毕竟谁都不能保证,当那些怀念家乡的日本客人不再常来的时候,根据本地顾客口味的改良会不会越改越糟。

 

最后,附赠居酒屋踩雷小贴士:进屋听到大半客人说日语的时候,可以安心的坐下来。不巧赶上没日本客人的时候,看看居酒屋里的存酒,牌子上大半是日本人名字或者是日资公司的时候,也可以抱着忐忑的心情试试看,如果没有存酒或者存酒牌子上几乎都是中国姓,全场没人说日文的话,那还是转身就走吧。


评论(2)

© 微笑拿铁 | Powered by LOFTER